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
亲,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
马原现象

昨天看李一诺的一个视频,回应马原事件和顾城,一语中的,很莫名其妙和无语,明显的家暴加犯罪,为什么要用朦胧的语言美化或弱化呢?就因为出名是作家吗?中国人很擅长造神,盲目崇拜或看不清本质。也对女性是一种警醒,社会科技进步这么多年过去了,奴性物化女性和木偶戏的故事还没有改变,甚至是出现了退化。这是时代的悲哀。

作家闫红说:“现实难以如意,人性无法完美,但我们可以努力逼近不完美中的完美,这种逼近,比完美本身更有意思。”

许多人的原生家庭是充满爱与和谐的,大多数人不是,尤其在上世纪90年代钱,物质和爱都很匮乏,精神贫瘠,完整与安全感都是稀缺的,怎么样让自己不那么“缺爱”我觉得是一个课题,不像现在无论是独生子女还是二胎三胎,都不匮乏,许多农村出现了“再苦不能苦孩子,再穷不能穷教育”的过剩版,我记得尘尘四岁左右时候有一次初中同学聚会,在一个同学家里,农村院子里,支了一大口锅,开饭店的同学收拾煮肉和一起串肉烤肉,那是我和老高许多年都念念不忘的大口喝酒大口吃肉情景,特别香,但同时令我惊诧的是除了尘尘玩水枪其他都人手一个手机,玩得沉迷其中,好几个孩子近视。后来的许多年,老高都不希望孩子回去住姥姥家,因为哥哥们也都玩手机想刷抖音看视频等,虽然也喜欢读书,学习也都不错,但业余生活最大的快乐是不健康的。孩子太小,自制力又不好。我就想起最近痛批流行英语什么的,我们小时候也给同学起外号也编一些顺口溜,很搞笑,甚至现在也朗朗上口觉得好玩,却没有像现在这样影响语文教学和作业等。

我曾经说过,如果十八岁以前什么都归根结底到原生家庭,那是因为你还弱小不够强大和独立,如果三四十岁过不好就怨声载道,怨天尤人,愿父母恨社会,我会觉得很搞笑,和“巨婴”有什么区别,又有什么脸面和借口去教育孩子做个榜样。虽然过去大家都穷,人穷志不穷,而现在最大的问题是断代,大家志穷心也穷,这有学校教育的问题也有社会舆论的影响,更有父母不作为……许多时候及时止损是一种品德,不只是惠及自己家人,也是对社会与他人的一种态度。

成为谁都不如成为你自己!

愿我们都拼尽了全力,过好这一生。

唤醒身体的自愈力,小孩子就是康复能力强,从昨天中午睡到现在,基本痊愈,除了吃饭、喝水、上厕所、听故事,就是睡觉,从蔫了吧唧、食欲不振到体温正常、可以看书

更多内容加载中...请稍候...

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,若您看到此段落,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,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、畅读模式、小说模式,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,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!
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!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